【我为群众办实事】这两封感谢信,道出了他们心中“你”最好的样子!
2021-05-26前兴路门诊
“一口烂牙,被孙医生、贺医生治好了,两位医生的工匠精神、精湛技能自不待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孙、贺两位医生对患者的关心。整个被治疗过程,其实就是被关爱的过程,还有两位助手配合的默契……谢谢你们,牙好了,不再见,但不会忘记…”
最近,前兴路门诊部的孙晓磊和贺钧医生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患者的温暖短信。
从字里行间回想起这位患者,孙晓磊医生依然记忆深刻:“这位常大爷(化名)第一次来我们门诊部就诊,是龋齿发炎,我也只是按照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接诊流程为他进行了常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老人家缺失牙较多,并且已经影响到日常饮食,我就多问了一句,带他了解义齿修复。”
常大爷比较年长,牙槽骨情况不太好,佩戴活动假牙的过程需要反复调整适应,为他做修复治疗的贺钧医生在沟通过程中看出来老人家心里的不自在,总会时不时地跟他聊些开心的话题,很好的缓解了常大爷的“不好意思”。在复诊时,贺钧医生常常会认真详细地向常大爷解释治疗进度,还特别留了联系方式给他,让他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能随时联系上医生。
这样的诊疗服务在我院是再寻常不过的情形了,但是却被常大爷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当收到常大爷的微信消息时,孙晓磊医生和贺钧医生十分感动,短短的几行字,是常大爷对他们的肯定,更是作为医生相信“人间值得”的不竭动力。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通常被翻译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是19世纪刻在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文字,一直是医生们践行自己职业道德的至理名言,提醒每一位医护人员,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
像这样的感谢信,贺钧医生在短短两天里又收到了第二封。
因牙齿缺损影响咀嚼的小女孩萌萌(化名),一笔一划地写了一封感谢信,笔迹青涩稚嫩信,字里行间记录下的都是对医生的满满感谢。
选择成为医生,是因为从医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
姚志彬教授在《让人文照亮医学》一书中指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病灶在于“技术崇拜”和“市场崇拜”,因为“技术崇拜”,医生成为技术的奴隶,忘记了、忽略了技术只是医学部分,忘记医学应该是安慰、帮助、拯救。而“市场崇拜”,更是加剧了患者的痛苦,使得每一个患者成为了潜在的客户,久而久之,医者越来越冷漠,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医患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医生如果只看“病”不看“人”,便不能体会患者在疾病面前的恐惧与无助,高明的医者不仅要医治患者肌体的创伤,更要医治患者心灵的创伤。
医病先医心,对患者来说,心理抚慰是最好的药物。
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那些有温度的问候,又或者只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会成为患者心上最温暖的抚慰。
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将秉持”进德修业,济世天和“的院训,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中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将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到”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中,为患者除病痛,关爱人民群众的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